“新村民”来了 老房子“活”了
“新村民”来了 老房子“活”了
“新村民”来了 老房子“活”了初夏时节,沿着满眼翠绿的山路攀爬,当导航提示“大墨雨村已到达”时,一座红墙灰瓦的彝族(yízú)古村便映入眼帘(yìngrùyǎnlián)。
“前些年矿山关了,大家都以为村子要(yào)冷清(lěngqīng)了,没想到现在村子里有时比赶集还热闹。”大墨雨村村民李福海说。
位于云南省(yúnnánshěng)昆明(kūnmíng)市西山区团结街道的大墨雨村,是(shì)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,曾(céng)因矿山关闭而一度荒废。自2015年起,通过“五引五带”工作方式,大墨雨村先后引入省内外80余户210余名“新村民”入驻,推动村容村貌提档升级,成了(le)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内的“网红村”。
大墨雨村的(de)红墙灰瓦。受访者供图
“新村民”来了(le),老房子“活”了。
作为第一个(yígè)租下大墨雨村老宅的“新村民”,李婷婷自己也没想到能“带火一个村”。2015年(nián),李婷婷辞去教师(jiàoshī)的工作,和丈夫在大墨雨村租下1700平方米的三个宅院及(jí)30多亩山林,开启了新生活。
而后,越来越多(duō)来自国内外的(de)画家(huàjiā)、摄影师、木工、古琴师、设计师慕名而来,咖啡厅、手(shǒu)作坊等30余个文创项目陆续落户大墨雨村。通过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村内极具彝族特色的多幢“一颗印”老宅被“新村民”盘活了。
大墨雨村中的路牌(lùpái)。受访者供图
“很难想象(xiǎngxiàng),几年前这里还是蛛网密布的(de)柴火棚和猪圈吧?”走进古琴师郭鹏倾心打造的“馥慈山房”,外形如白盒子一般的建筑(jiànzhù)里挂满各式古琴及制作工具。郭鹏还记得第一次(dìyīcì)推开院门时的场景:“屋顶露天,墙角堆着喂猪用的木槽。”
2017年,郭鹏从南京(nánjīng)来到昆明,寻找一处能将工作室与住所合二为一的地方(dìfāng)。历经6次实地考察,他最终选中了大(dà)墨雨村一栋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废弃(fèiqì)老宅。租下老宅后,他和设计师(shèjìshī)朋友,带领村里的装修队完成了老宅的修缮改造工作,并将老宅旁废弃的柴火棚和猪圈,改造成了兼具艺术气息与实用功能的工作室。
随后,郭鹏的父母也从四川来到大墨雨村养老,并在村里(cūnlǐ)开设了第一家川菜小馆。在他们的带领(dàilǐng)下,如今村里已陆续开办有7家农家乐。
村中环境好了,人气旺了,“老村民”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(hónghuǒ)。
老宅租出去,村民有收入。同时,为迎合村中老房子(lǎofángzi)翻新、修缮及改造需求,大墨雨村组建了40余人的土基房(tǔjīfáng)装修专业施工队。村中民宿、经营场所也为村民提供长期(chángqī)就业岗位20余个。
在“新村民”服装设计师应子的“匠心文创工作室”,村中不少(bùshǎo)彝族绣娘(xiùniáng)如今成为了工作室的主创人员,每日刺绣收入能达一百元。“当年喂猪时哪敢想,这双手(shuāngshǒu)有天也(yě)能吃上‘旅游饭’。”62岁的绣娘李阿婆说。
大墨雨村的(de)彝族绣娘。受访者供图
家乡火了,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创业。2019年,颇具商业眼光的“90后”青年李佳,果断辞去城里的工作,回到(huídào)大墨雨村创办小店(xiǎodiàn),售卖柴窑面包。今年以来,每逢节假日和周末,到她店中买(mǎi)面包的游客常常排起长队(chángduì)。
据(jù)西山区团结街道(jiēdào)宣传委员(wěiyuán)涂国章介绍,大墨雨村共有140栋民居,目前已有93栋出租。村里现有7家农家乐、6家民宿、5家咖啡店和5家文创店(chuàngdiàn)。2024年接待游客超2.5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328万元。
“你看,房子还是那些老房子,但(dàn)当它们换上‘新装’、装上咖啡机、摆上刺绣、响起(xiǎngqǐ)琴声,就变成了‘网红村’。”李福海说。
山风掠过这个百年彝族村庄的(de)土基房,将咖啡香与花香汇成一股暖流。这座曾经因矿山关闭而沉寂(chénjì)的古村,如今正以文化为“针”,以创意为“线”,在绿水青山间绣(xiù)出属于自己的时代画卷。
来源:人民网-云南频道(记者:王娴(wángxián))
云南日报(yúnnánrìbào)-云新闻编辑:袁熙
初夏时节,沿着满眼翠绿的山路攀爬,当导航提示“大墨雨村已到达”时,一座红墙灰瓦的彝族(yízú)古村便映入眼帘(yìngrùyǎnlián)。
“前些年矿山关了,大家都以为村子要(yào)冷清(lěngqīng)了,没想到现在村子里有时比赶集还热闹。”大墨雨村村民李福海说。
位于云南省(yúnnánshěng)昆明(kūnmíng)市西山区团结街道的大墨雨村,是(shì)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,曾(céng)因矿山关闭而一度荒废。自2015年起,通过“五引五带”工作方式,大墨雨村先后引入省内外80余户210余名“新村民”入驻,推动村容村貌提档升级,成了(le)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内的“网红村”。
大墨雨村的(de)红墙灰瓦。受访者供图
“新村民”来了(le),老房子“活”了。
作为第一个(yígè)租下大墨雨村老宅的“新村民”,李婷婷自己也没想到能“带火一个村”。2015年(nián),李婷婷辞去教师(jiàoshī)的工作,和丈夫在大墨雨村租下1700平方米的三个宅院及(jí)30多亩山林,开启了新生活。
而后,越来越多(duō)来自国内外的(de)画家(huàjiā)、摄影师、木工、古琴师、设计师慕名而来,咖啡厅、手(shǒu)作坊等30余个文创项目陆续落户大墨雨村。通过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村内极具彝族特色的多幢“一颗印”老宅被“新村民”盘活了。
大墨雨村中的路牌(lùpái)。受访者供图
“很难想象(xiǎngxiàng),几年前这里还是蛛网密布的(de)柴火棚和猪圈吧?”走进古琴师郭鹏倾心打造的“馥慈山房”,外形如白盒子一般的建筑(jiànzhù)里挂满各式古琴及制作工具。郭鹏还记得第一次(dìyīcì)推开院门时的场景:“屋顶露天,墙角堆着喂猪用的木槽。”
2017年,郭鹏从南京(nánjīng)来到昆明,寻找一处能将工作室与住所合二为一的地方(dìfāng)。历经6次实地考察,他最终选中了大(dà)墨雨村一栋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废弃(fèiqì)老宅。租下老宅后,他和设计师(shèjìshī)朋友,带领村里的装修队完成了老宅的修缮改造工作,并将老宅旁废弃的柴火棚和猪圈,改造成了兼具艺术气息与实用功能的工作室。
随后,郭鹏的父母也从四川来到大墨雨村养老,并在村里(cūnlǐ)开设了第一家川菜小馆。在他们的带领(dàilǐng)下,如今村里已陆续开办有7家农家乐。
村中环境好了,人气旺了,“老村民”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(hónghuǒ)。
老宅租出去,村民有收入。同时,为迎合村中老房子(lǎofángzi)翻新、修缮及改造需求,大墨雨村组建了40余人的土基房(tǔjīfáng)装修专业施工队。村中民宿、经营场所也为村民提供长期(chángqī)就业岗位20余个。
在“新村民”服装设计师应子的“匠心文创工作室”,村中不少(bùshǎo)彝族绣娘(xiùniáng)如今成为了工作室的主创人员,每日刺绣收入能达一百元。“当年喂猪时哪敢想,这双手(shuāngshǒu)有天也(yě)能吃上‘旅游饭’。”62岁的绣娘李阿婆说。
大墨雨村的(de)彝族绣娘。受访者供图
家乡火了,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创业。2019年,颇具商业眼光的“90后”青年李佳,果断辞去城里的工作,回到(huídào)大墨雨村创办小店(xiǎodiàn),售卖柴窑面包。今年以来,每逢节假日和周末,到她店中买(mǎi)面包的游客常常排起长队(chángduì)。
据(jù)西山区团结街道(jiēdào)宣传委员(wěiyuán)涂国章介绍,大墨雨村共有140栋民居,目前已有93栋出租。村里现有7家农家乐、6家民宿、5家咖啡店和5家文创店(chuàngdiàn)。2024年接待游客超2.5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328万元。
“你看,房子还是那些老房子,但(dàn)当它们换上‘新装’、装上咖啡机、摆上刺绣、响起(xiǎngqǐ)琴声,就变成了‘网红村’。”李福海说。
山风掠过这个百年彝族村庄的(de)土基房,将咖啡香与花香汇成一股暖流。这座曾经因矿山关闭而沉寂(chénjì)的古村,如今正以文化为“针”,以创意为“线”,在绿水青山间绣(xiù)出属于自己的时代画卷。
来源:人民网-云南频道(记者:王娴(wángxián))
云南日报(yúnnánrìbào)-云新闻编辑:袁熙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